今天其實忙著在處理論文進度,加上颱風天所以與老師的meeting往後延一天,正在煩躁之際…開了Google reader…剛好看到強者米歐同學新畫的封面
上面這張封面按米歐同學的解說是主題跟掌機有關,所以下面心得有提到他對於掌機的記憶和心得,看著看著突然下面遇到一個既熟悉又遙遠的字眼-遊戲小子,勾起一個曾經存在我腦海裡但是已經遺忘很久的印象-我好像也曾經有這麼一台主機…而且我也知道那是國產的主機,遊戲是一片一片薄薄的,但是後來有Game boy以後…就在也沒印象他是怎麼消失在我的童年的了,於是跟msn米歐聊了幾句,發現基本上對於掌機的童年我們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個等文章最後面再來談…因為米歐文章裡提到他找不到相關資料,因為太久遠了,我也有點好奇…所已開始做起文獻的搜尋…我想…如果我的論文文獻也如此積極應該也可以順利畢業吧〈泣〉,如果用中文去找遊戲小子這名字簡直就是找死…因為這種很容易普遍備使用的組合字應該隨便找都有一堆不相關的東西,所以就附帶加上一些國產或台灣的字眼去找,於是先找到了下面這篇不錯的文章,原始出處在這裡,裡面有提到一些台灣國產遊戲公司的歷史
===轉載文開始===
2005年9月10日 星期六
消失的台灣遊樂器廠商 II
Post by Wenli @ 20:49
其實台灣的電視遊戲產業起步並不晚,70年代遊樂器剛剛出現時,台灣就已有許多廠商投入製造與研發電玩軟硬體。其中不乏現今知名的大企業,例如倫飛曾經推出過一款搭載8086CPU的攜帶型(需外接螢幕或電視)PC主機,並在機板上整合了FC的卡帶與搖桿接頭。(倫飛電腦在製造FC相容機時用的品牌名稱是「小林通(SENITON)」)。其他如聲寶也取得過授權製造夏普的任天堂電視,並引進某些任社的遊戲並將卡帶標籤與說明書中文化。然而,論研發能力與活躍程度,那絕不能忽略普澤(bit corp.)這家公司。
普澤這個名字,也許大家會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巴比流浪記」(Bobby is Going Home)、「郵差先生」(Mr. Postman)、「芝麻開門」(Open, Sesame!)等遊戲,還有「創造者」系列、「賓果」、「遊戲小子」(Gamemate)這些家用或掌上型主機,應該大家就會有印象,這些都是普澤公司的產品,也是台灣最早自行開發的遊樂器遊戲之一。事實上,普澤公司的Atari2600遊戲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經外銷到歐美等地,在國內,除了翻版相容的軟硬體外,普澤也銷售自行開發的遊戲。在此有一篇當時的文字報導可以說明它活躍的情形:
「… 早在一九八一年就生產亞他利遊樂器軟體的普澤公司再三強調:開發一個遊戲就像拍一部電影,需要角色設計、導演和程式設計三個部門通力合作。以普澤公司自己 的經驗,每一個遊戲大約要三到六個月的開發時間,製作成本在五十萬台幣左右。目前國內的技術和設計水準都不成問題,事實上該公司已經有產品出來了,不過礙 於國內市場秩序混亂,他們暫不打算推出,準備先由外銷做起。至於遊戲內容,暫時並不考慮民族性題材,因為銷售目標是歐美,強調民族性遊戲,可能會限制市場。」(p.235-236,任天堂的企業謀略,時報出版,民78)
這篇報導出現在時報週刊第102期,而被收錄在時報翻譯、出版的上之鄉利昭所著「任天堂的企業謀略」一書書末作為附錄,是難得的對於80年代台灣遊樂器市場的深入報導,也是我目前所能掌握到的少數能 夠證明「普澤」公司外銷自製遊戲的中文資料。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普澤公司確實擁有相當規模的電視遊戲設計與銷售能力,還有經驗。而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保存著的巴比流浪記黑色卡帶,都印著英文。
然而,普澤公司始終沒有走出模仿與複製的初期格局,而它們所設計的遊戲主機或軟體,也往往有著美日知名同類型產品的影子,例如從初期色彩樣式豐富多變的創造者主機,到後來走回完全複製紅白機的外型的回頭路(創造者100),還有無論是主機和軟體都和任天堂的GB高度相似的Gamemate,都可以看出普澤公司面臨的瓶頸。
普澤公司和華泰出版社一樣,隨著它們最後所依附的對象──任天堂紅白機──淡出市場,而消失了。自此而後台灣再也沒有出現過真正能夠稱為專業的全方位電視遊樂器軟硬體製造商;授權代理商與遊戲硬體巨人的子公司與 技術的發展,使廉價翻製主流遊樂器硬體不再可能,貼心的中文化服務,正式的亞洲版軟體,取代了仿冒翻版,也使玩家淡忘了這原本可能有實力讓台灣在遊樂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公司。而我們也離真正自力開發的電視遊樂器──無論是軟體或硬體──越來越遠,直到遙不可及。
===轉載文結束===
恩,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對於七十年次以後出生的人來說可能幾乎都沒甚麼印象了,只有六十年次到七十年次這個期間還身為小朋友的的時候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確實這裡面也相對呼應了製作技術和盜版的年代的環境,也呼應了一些小樽之前提到過的動畫或遊戲環境問題,而如果這篇文章末段所言無誤,那幾乎也可以說台灣遊戲硬體〈TV主機及掌機〉在這個地方產生了一次大斷層…然而這次斷層讓之後的台灣研發家用遊戲主機硬體市場等於宣告死型,高科技消費產品其實也就是這樣…生命週期很短…但是沒有趕上大概就沒有機會了,因為一躍進又是一個世代的技術差異,改一代沒跟到…要在跟上下一代幾乎是沒有可能,但至少這篇文章也可以代表台灣在這塊市場也曾經活躍過…只是命很短…然後沒機會接關了〈日本自己競爭就很激烈了更別提台灣〉
在這篇文章找到一個關鍵字->遊戲小子=Gamemate吧,興致勃勃的用這關鍵字去找好像怎麼資料很少,而且當然還是會找到一些不相關的硬體,有搖桿也有沒看過的主機…甚至有遊戲叫這名字,於是再度使用關鍵字Taiwan和普澤原文名稱Bit Corp去找…找到了這個網頁,上面還有該公司的Logo
文章的中段…你會發現普澤原先似乎是想跟進GB來搶攻掌機市場,但是很遺憾的看到最後一段的文章
…As for Bit Corp, they seem to have disappeared after 1991, and officially closed in 1992 due to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I suspect it was the Gamate that killed them. Shame, that.
這段大概意思是普澤大概在1991就差不多了,而官方是在1992年宣告經營困難而關閉,該網頁的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這台遊戲小子Gamate的關係,也難怪我的印象那麼薄弱…在我那麼小的時候=.=這家公司就倒掉了,自然不要題我還有多少印象在這台主機上,這篇文章似乎蓋棺論定這家公司的成敗在於他不該貿然發行Gamate與Gameboy競爭…而他的遊戲其實不多…按照我跟米歐一起回想大概多半是益智遊戲,所以那時候只要這台主機有出動作遊戲的我們好像都曾買過玩過…然而…他的卡帶跟主機並不具備任何儲存功能,所以…遊戲沒一次破關就要每次重頭,而且不知是否當年遊戲設計上的容量或其它瓶頸,只要是複雜一點點的動作遊戲關卡幾乎沒甚麼差異性…我想比起Game boy當時的遊戲量跟有趣程度還真是不太能競爭,這是純粹以玩家角度去看…當然時至今日,已長大後對程式和遊戲環境有比較多的認識以後在去回顧,在那個年代他們還是很了不起的公司…趕投資趕做…只是沒有做起來
在這篇文章我們發現這台主機的原文名字似乎是Gamate…就是把Game mate縮寫掉,所以用了Gamate去搜尋,終於找到大部分符合的文章…其中包括Wiki的原文資料
是低就是這一台主機阿~不過不知道能有幾多人看到他會有懷念感…因為他真的太古老也很短暫,而他在wiki上記錄的中文名字是超級小子,不過我想…原文可能好找些=.=,在wiki上可以查到他的硬體規格
CPU NCR 81489, 8 bits (BIT WS39323F) in a QFP-100 shell
ROM 2 KB (UM6116M-2L CMOS static RAM, pin compatible with ROM/EPROM chips)
RAM 16 KB (2 x CXK5864M-15L chips) of static RAM
Size : 16.7 x 9.7 * 3.3 cm (6.58 x 3.82 x 1.3 inches) in grey plastic
Keys D-pad, A, B, START and SELECT
Screen LCD in 4 greyscale, 128 x 96 pixels
Sound internal speaker mono, external stereo headphones
Media ROM card, very similar to Hu-Card (PC-Engine), My Card (Sega SG-1000) and Sega Card (Sega Master System) 19×2 pins
Input/Output
Cartridge Slot
Stereo headphones
Power
External link connector (for 2-player games)
Power: 6V (four AA batteries)
這裡面有許多現在很難想像的規格吧…2K的ROM可能連現在隨便一個Flash都超過…,記事本打稍微多一點字也就會超過,可是以前要在這樣的硬體條件下開發遊戲,想想其實也很厲害其實,解析度128 x 96 現在可能連一隻手機都不如…而且手機還是彩色的…但是想想看在當時,隨身遊戲主機的存在就已經很神奇了,我記得我上大學才得到老爸贈送的人生中第一隻手機,那時候也還是單色液晶,而且好貴…現在隨便一隻搭促銷超低價的都是彩色還有照相功能,這是完全沒辦法比較的事情
提到螢幕,可以開始進入後續…,在與米歐討論的同時,也聊到在同時期上下一台神樣的主機…在GB還是單色液晶的時候,有一台簡稱GG〈SEGA Game Gear〉的彩色主機,耗電量堪稱一絕,電燈關掉可以當手電筒…不知道謀殺了多少六十到七十年次小朋友的視力XD,甚至還有配件天線…只是貴到當年我也買不起
總之當年這麼小可以隨身攜帶的彩色螢幕真的是個不可思議的發明阿,我還記得我是因為玩了GG時代的真人快打才愛上系列作…真人快打真是好物=w=,然後我們還聊到躲在棉被打Game boy,還有當時有放大鏡配件根本只是一片放大片加上兩個燈泡,到後來又有背光板…最後來到GBA…GBA SP,然後進入現在的NDS時代…阿…童年阿〈遠目〉,有相同童年的同好可以討論這些遙遠的歷史感覺真不錯…那種相同的共鳴,應該就跟上一個年次的人看囧男孩一樣吧我想…或許有機會多留一些這種記錄…以後可以拍屬於這個年次的囧男孩也說不定…但是我至少相信片名應該不會囧掉,若以後有機會在跟同學或朋友聊到相關其他議題載來寫寫別的童年元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