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Philip Beesley的〝Hylozoic Soil〞互動裝置與動力藝術作品(轉載)

小牛流浪記 2009/9/1 許素朱

轉載說明:本篇文章是經過小樽指導老師同意轉載至我的個人部落格,以提供更多對科技藝術或互動藝術領域有興趣的朋友閱讀分享,也當作重要資料備份,在沒有取得原著作人同意的情況下,請勿從本部落格將文章轉載出去,欲轉載者請徵得原作者同意,原文出處在本篇最下方,謝謝合作

今年Siggraph 2009 的【Art Gallery】主題為〝BioLogic: A Natural History of Digital Life〞是過去幾年來辦的最好的,不但主題鮮明且聚焦、藝術性極高、技術難度也深,且幾呼所有作品都符合主題。今年每件作品都很精彩,其中以Philip Beesley的〝Hylozoic Soil〞最讓人印象深刻,作品不但壯觀,且每個互動關節之造型與處理令人讚嘆,沈浸其中讓人有無限的想像與思考。

y1
圖:Philip Beesley, Hylozoic Soil (2007),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作者Philip Beesley 的〝Hylozoic Soil〞作品,主要以羽毛般的葉脈加上電容傳感及具有形狀記憶合金驅動器,創建一座瀰漫蠕動的「人造森林」,吸引觀覽者在波光粼粼的森林中遊歷,當觀覽者遊歷其中羽毛般的葉脈會與觀覽者產生呼吸狀的蠕動互動。

作品使用了分散式傳感器網絡的推動下幾十個微處理器,讓羽毛葉脈產生呼吸般的反射微動。38個控制面板負責周圍區域互動控制,而總線控制器則使用傳感器來控制整個森林“整體性”行為互動。整座森林激起參與者探險,去經由感官呼吸進而體現環境的不安,也呼應了生物藝術家Ernst Haeckel 1899年的宇宙之謎,探索的追蹤行動從有機或無機性質最後都回到自然的法律與成形原因。

〝Hylozoic Soil〞作品是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互動電子控制裝置與動力藝術作品,說作品是座數位森林也可以、說作品是個外太空機器人也行,沈浸其中,讓人有無限的想像與思考。而仔細觀察作品的每個局部設計,真是細緻複雜,整個控制採分散又集中的管理控制,讓人激賞。這種大型、複雜、費時的作品,通常台灣的藝術家很難也未必願意去嘗試的;且這種固執堅持的創作態度,也是台灣創作者需學習的。

作者Philip Beesley是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建築教授,二十幾年來都從事「數位媒體景觀雕塑裝置(sculpture and landscape installations)」。他的作品讓人想到 荷蘭藝術家Theo Jansen的Beach Animals感知肢節生物,兩人都在此領域固執耕耘,令人敬佩。

作品完整介紹

作品局部(羽毛葉脈呼吸控制):

作品裝置過程: (看到這麼費工的裝置,不得不佩服!)

下面是Philip Beesley 的相關作品照片:
y2圖:Philip Beesley, manual fabrication of Implant Matrix (2006),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3圖:Philip Beesley, Implant Matrix (2006), detail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4圖:Philip Beesley, Implant Matrix (2006), detail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5圖:Philip Beesley, Implant Matrix (2006), detail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6圖:Philip Beesley, Orgone Reef (2003),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原文出處 小迷流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