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互動科技&藝術」的啟蒙&謙卑(轉載)

小牛流浪記 2009/5/31 許素朱

轉載說明:本篇文章是經過小樽指導老師同意轉載至我的個人部落格,以提供更多對科技藝術或互動藝術領域有興趣的朋友閱讀分享,也當作重要資料備份,在沒有取得原著作人同意的情況下,請勿從本部落格將文章轉載出去,欲轉載者請徵得原作者同意,原文出處在本篇最下方,謝謝合作

2009/05/09

「互動科技&藝術」的啟蒙&謙卑

近年上「互動藝術」相關課程,有許多感觸。台灣新媒體藝術環境仍”不夠客觀”,常讓得獎人自滿;而新媒體科技不斷出新,要突破常讓創作者倍感吃力。所以,新近上課開始回歸到「」年代科技藝術的啟蒙介紹,想讓大家瞭解我們現在所努力的、所追尋的比起六年代的藝術家,只能自嘆弗如。另外,上課也又開始讓同學做「自然」互動情境實驗之探索,讓大家從我們的自然現象與環境關連中去開拓創作之可能性。

ta1

●「六○」年代科技藝術的啟蒙介紹
1. 成立於1969位於舊金山的「Exploratorium Museum」是一群曾參與二次大戰原子彈製造的科學家以Frank Oppenheimer博士為主,戰後省思後成立以動手做教育為目的之科學博物館,這是全世界最早、最有名的〝互動科學〞博物館

2. 互動影像之父Myron Krueger,在六○年末便提出「Artifical Reality」概念,最早研究人體影像與虛擬物件之各種不同模式的互動結合。他曾是Prix Ars Electronica 第一屆 Interactive Art 的首獎得主,但他仍默默走過半輩子,仍謙卑的自處著。他是世界最早做互動影像科技藝術的創作者。幾呼現在任何一件互動影像藝術作品,四十年前(1969年~ ) 他都做了。

3. 1966年一群藝術家結合Bell Lab 科學家(Robert Rauschenberg、Billy Klüver、John Cage、FredWaldhauer、… ),合作於紐約第9軍團軍械庫展開九個令人讚嘆的夜晚「9 Evenings」,這是世界最早的互動表演科技藝術,至今它啟發科技&藝術創作,甚深。去年,「9 Evenings」的紀錄影片終於在闊別四十多年後問世,讓後輩有機會觀賞「9 Evenings」當年撼動人心的。(全世界第一個無線麥克風,也是當年因9 Evevnings互動表演而研發出來的。)

※陸續有空時,將會介紹這些先鋒的拓荒故事,除回顧四十年前科技藝術之啟蒙,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更謙卑些

●「自然」互動情境實驗
近日,讓同學運用生活常見耗材、大自然現象(磁力、吹泡、錯知覺、聲音震盪、全像、…),來體驗探索自然互動情境實驗。藉由實際探索,除讓大家動手做、動手玩,期望能啟發大家更寬廣的創作可能性。
Magic Bubble – video:

成像術 (Mirage) – video :

可見的聲音 – video:

神奇的磁力 – video:

物理現象,要做藝術轉換是不容易的。

但,國際上有些作品是利用自然現象,但賦予美學、或是賦予意義,做的很好。
例:火與聲音 

但 Paul DeMarinis 的 Firebirds (2004) 把它轉換成很嚴肅的政治議題的藝術作品。而 Rain dancing更是把水壓運用到巧妙。

例:關節動力、風之物理現象但Theo Jansen 把它做得那麼讓人感動。

例:化學物質變化
Evelina Domntch 等的Camera Lucida: Sonochemical Observatory 作品卻把它做得這麼的哲學、這麼的禪意(日本 ICC 展覽的作品)。

ta2
ta3

原文出處 小牛流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