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淺談歐美之於日本ACG改編電影(上)

=序=

這個議題我很早就想寫,而我也相信台灣八成以上的老師也沒辦法跟學生討論,為什麼呢?換算現在可以當老師教授的年齡,小時候共同的回憶可能是尢仔標、控蕃薯、抓水雞…頭上貼著狗皮膏藥等等的形象,在一些溫馨或講民情的電視台還不斷有這些小劇場或者連續劇再上演,但是那是那個年級的共同回憶,對六七年級生是不太有共鳴感的,也所以如果盡是以這個標準來塞數位內容只為了得獎…多半就會造成學術成果與商業需求八竿子打不著,流於表面自High,卻完全沒有市場言,不知道要到何時才有人會重視這個問題。更何況台灣連是不是個國家的問題都搞不定…更不要說…我們有什麼文化特別到可以進攻全世界,如果做不到…那影視市場能力就等於沒有…賣不出去也賺不了錢,我為什麼要先以這些環境敘述來做開頭…因為我必須說,歐美電影有歐美電影的預算,是因為全世界都買他們的單,不論是文藝片或特效片甚至B級片,就算片子被人家罵爛透了他照樣有機會回本,因為他們的製作產業鍊乃至於生產和行銷及通路是已經固若金湯的。口頭講故事重要是簡單的事情…拍或做一部電影或動畫要賣到其他國家…而且是賣到有賺錢…那絕對不是學校老師嘴巴裡面講講深度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楔子=

之所以在現在好好提出這個議題來寫,一方面也是受到這次展覽有辦了影展的影響,畢竟,學生要辦展覽在台灣,要大要小看自己,如果想要搞的大卻作品沒有出奇制勝,往往落人口舌收場,藝術作品,意涵深奧或者有老師家持,只要是靜態或者互動方式簡單者,通常會被評論的大意就頂多是,深度不夠或者意涵太淺,太直接,或者無法感受之類的,相當主觀,但是如果是有敘事性的影片作品,不論是動畫或電影短片等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越要親近大眾的作品,越得接受更廣泛的評論跟檢視,因為他不再是狹隘看不懂而你說是就是的東西,反而是廣義且容易瞭解的東西,於是乎…視覺美術/音樂/音效/後製/聲優/運鏡/內容深度…全部都要被檢視,而且評價更容易兩極,不管是專業或不專業的批評會爭相出現,如果沒能做好心理準備通盤接受並分析,通常如果是學生可能就被一擊打倒畢業轉行,尤其是動畫…還牽扯到你的動作調的好不好/表情是否自然/材質是否夠精緻…有太多太容易可以挑出毛病的東西,但是如果是少數人甚至一個人做的,有多少老師可以給予客觀的建議和評分…而不是拿迪士尼或SIGGRAPH來比,有多少個人創作者家裡有和皮克斯一樣強悍且大量的算圖機讓你去玩擬真算圖?如果你算一張完美的圖要你一台電腦一整天的時間,你一個月才能產生一秒的動畫而已…不含配音配樂音效後製…等等,技術問題如果不是問題那誰來幫學生解決?如果每個老師都說技術不重要故事才是重要…那這些老師怎麼不好好寫出舉世聞名的故事來讓學生參與實作,打通國際市場讓大家願意來掏錢買台灣動畫去放映,如果你只能看著分鏡批評學生…自己也寫不出個所以然或教不出個所以然,只能拿著舊的歐美經點動畫一屆一屆的放映說人家作的多好…我只能說這些資源對新一代的年輕人未必看的比你少,但是他們正在接觸的作品你又看過多少…還是你仍然停在宮崎駿的龍貓年代話說經典?連2007東京動畫影展商業動畫類別第一名的天元突破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連紅到翻過去的涼宮春日是什麼也不懂,還希望同學做出什麼你口中所謂有內含有深度的動畫來作謀生的能力?這樣拿薪水會不會心虛呢?

=從電影環境基礎談起=

對…這裡開始提到了日本動畫,義憤填膺的東西就先擺一旁,但是我們要從好萊塢的電影開始,好萊塢電影已經運作了多久我想不需要老師特別講…而且也用不著仔細去算也知道,長得不得了,也因此相關行業及分工在歐美已經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歷練,該分工的,該額外獨立深入的,該公式化的通通能試的絕對都試過了,我們的李爺李老師也說過不下N次…你們能想過的劇情絕對都有人做過了,只差在你怎麼安排跟表現,我想這非常中肯…對我們來說大概只差我們有沒有看過,或者我們用的是不同的符號和時代背景罷了,這種教法比只丟一句[你這種西以前有人拍過了]好多了,好萊塢的預算和分工經過這麼長的歷練…這當然不是一個經濟結構截然不同的小台灣可以比擬的…就算可以好了,試問你如果照著王永慶的努力奮鬥過程照樣走一遍…你也會變的跟他一樣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環境起點完全不可能相同…就算繼承了精神又何等容易去繼承過程?…我想這也是我討厭只用故事或創意重要去打壓學生的老師的原因之一,因為你又知道多少?而且你已經停止學習多久了?如果你拿50年前的電影原封不動到現代來賣…你打算虧多少?即時好萊塢最近也常常拿舊片新拍…其中真的有好好獲利的是少數你知道嗎?對阿故事很棒所以才會重新拿來炒…但不代表現在主要經濟來源的觀眾會喜歡。

=高概念電影之於ACG改編電影=

我們把主題縮小範圍到這篇的主旨…ACG改編真人動畫,為什麼要縮到這個主題有幾個原因,首先不論你坊間找怎麼樣的電影書都會提到高概念電影(high concept),為現代幾乎穩賺不賠的商業電影常用前提,ACG改編電影都具備這樣的前提…當然…對Fans不盡然,但是為了顧及所有沒接觸過這個原作的觀眾,高概念似乎是所有這類電影的唯一選擇,其次就算他是冷門作品…Fans有機會是他們的基本收入,除非爛到翻過去賠本的少數例外,歐美的ACG改編電影多半以美國英雄系列為主-超人/蜘蛛人/蝙蝠俠/X-MAN…這些都是續集一直在拍的,也有拍一集就結束的Spawn(閃零悍將),而康斯坦丁也是…票房評價都不錯只是會不會拍續集就不曉得了

高概念電影通常在正規電影教材或書籍裡面…多半會被所謂學院派或者保守派的以帶有輕蔑口吻的方式來形容…意旨沒有內容深度…背景不足等,但是高概念電影在商業電影裡面卻一再地證明他的票房亮麗,畢竟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娛樂…你是指望多少人瞭解關於一部改編劇本的深度或背景,反觀日本的ACG作品…無不是在漫畫或動畫累積了大量人氣,醞釀了多久才有機會推出真人電影,其中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可想而知至少對於日本人或台灣的Fans而言…我並不認為真人電影就一定只有高概念可言…因為那是對於沒看過原作的人成立,但在日本,他們自己的ACG改編電影能夠賣,除了日本對自家ACG市場很捧場以外,這些作品的固有人氣變成他不太需要費盡解試的背景,舉剛寫完的鬼太郎真人版為例

鬼太郎是非常常受的日本國民作品,1959年在日本開始漫畫連載…到2007年還推出第五代,而也於2007年推出真人電影,一部作品醞釀了11年才出現真人電影,而且你會發現他並不會一開始特別交代為什麼有鬼太郎,以及他那設定完整的背景,只簡單就他也是個妖怪並且安排劇情讓觀眾知道他是守護人類的妖怪,高概念電影的確都試這種安排方法,但是對鬼太郎這部電影來說,講太多背景也很多餘…因為就一部電影的結構和趣味性來說,他可以將時間花在這部電影所要鋪陳的故事上即可,我們再來舉一個日本改編真人電影…惡魔人

這部真人動畫上映的時候也引起很大的爭議,評價相當兩極(女主角也是相當漂亮XD…被拖走),一整個也是偶像劇取向…從主角飛鳥了到好友兼大魔王不動明…都是型男,特殊化妝很用心…CG也盡量的做到完美,但是自己有從事電腦動畫創作的人…應該還是會很明顯抓到很多破綻,以日本該電影的預算來說我覺得誠意已經滿分到不行了,但如果你要拿去跟好萊塢比…永遠都是差那臨門一腳,我想其中有很多原因可以討論,而在本段的最後…我要舉兩隻相對之下比較溫和的電影…真人版蟲師

另外一支是…被美國拿去拍的沈默之丘

為什麼我要舉這兩支電影,首先蟲師的設定關不論在漫畫或動畫理的風格都是一樣,像由許多淡淡的小品串連而成,他的世界觀頗具深度…但是用在兩個小時的電影裡面,要保持他的淡淡的意涵的感覺又要能抓住沒看過的人的胃口,於是把幾段經典寫成一個電影劇本,通常他會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Fans的兩極評價,對於沒看過的人來說…我想多半也是好像有點有趣但也沒有非常特別的電影…其實耐人尋味的是…那種淡淡的感覺算是符合了原作…可是一樣會挨罵,跟前面提到的鬼太郎和惡魔人比起來…他的合成和特效算是很好處理的,而且原作角色就是普通人的外觀,不會變身或作一些高難度的變化,不容易有什麼破綻可以挑(因為沒有完整巨大面積的虛擬角色需要做實景合成),於是劇情是很容易被聚焦的。

反過來看Silent Hill,因為電玩原本的世界觀就設定得很完整,曾經有看過一篇不知道是製作人或導演的文章(或影片記錄)有提到,這個遊戲根本就是作出來拍電影用的XD,所以他們遇到的改編問題很少,加上導演本來就是這個遊戲的Fans,音樂也使用原作當基礎,營造出來的氣氛簡直讓Fans也都無話可說的接受了…是極少數沒有飽受Fans評價摧殘的改編電影,算是好萊塢取經日本ACG營造有成的電影…關於好萊塢向日本取經故事…近年來越來越有明顯便多的趨勢,下面來討論這點。

=好萊塢向亞洲取故事=

最前面有提過…連老師都說…你能想到的故事都有人拍過了,的確,那如果我這樣說-好萊塢能想到的故事好萊塢都拍玩了…你說呢?撇去偉人傳記類型通通拍光了,愛情故事永遠是可以重新包裝的在此跳過,歷史故事改編的也多半拍的差不多了,如果以高概念電影來談的話,其實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的確近年來好萊塢拍自家美國英雄的比例有大大上生的趨勢外,向亞洲強國日本取故事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在此舉一個1998年的例子…庫斯拉

身為深受日本影響的台灣六七年級生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就是日本的歌吉拉,當這部日本特攝經典授權好萊塢拍攝電影的時候,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而且到他上映以後也是…對於民族性很強的日本來說…甚至有眾多Fans表達強烈的抗議…因為以好萊塢的公示套用後的歌吉拉…也就是庫斯拉,根本就把原本的歌吉拉設定完全推翻,不要說日本人…身為當年小小Fans的台灣朋友們一樣抱不平但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的票房實在太漂亮,死忠觀眾除了只能表達抗議…甚至日本自己繼續拍自己的歌吉拉以外(下面這個才是歌吉拉)

也不能如何去向世界證明什麼…畢竟好萊塢的世界性早就是如同資本主義般橫行在世界各地,如果你也是有在玩遊戲的人,你會發現,在那之後所有跟歌吉拉有關的怪獸遊戲中,庫斯拉根本是被視為獨立的另外一隻怪獸,而非歌吉拉的翻版,甚至後來出的歌吉拉系列電影裡面…還有諷刺庫斯拉的存在的地方,我想這是一種發洩的方法吧,但是好萊塢當然懶得去理會這個原作國家的後續反應,因為他們確實已經獲得以這個主題塑造的高概念電影…所獲得的票房或周邊利益,很符合資本主義+速食主義 囧。

日本除了特攝作品以外,日本最強大完整的卡電動漫市場,是在好萊塢點子用的差不多以後,最棒的藏寶箱,而且至少目前為止幾乎所有被好萊塢拿去拍成電影的日本作品,都是票房保證,舉一個已經上映的例子-變形金剛

變形金剛是日本人發想的故事,但是我相信除了是小時候看過變形金剛,或者有人告訴過你變形金剛是日本人寫的故事,否則一般人應該都把他當美國人好萊塢的作品看,而其實就我跟同學的討論,其實他的變動規模也已經可以把他當一個獨立的作品看待,而他那氣勢磅礡和目不暇給的特效,更是讓高概念電影的威力發揮到淋漓盡致…重複去電影院看了好幾次的朋友大有人在,周邊也是炒的沸沸揚揚,紅到不行…直到最近才比較有冷卻下來,有在玩模型玩具的應該都是體驗深刻阿。

在舉一個即將上映的電影…之前小樽已經寫過的Mach GoGoGo改編之Speed Racer,中文好像已經確定翻譯成駭速快手(真的很鳥orz),也是日本ACG主題透過好萊塢公式包裝成電影,特效也是炫到翻,相信票房要不好看也很難…

畢竟商業電影就是要賺錢…總不能像紀錄片要估高自賞,燃燒金錢和熱血來換夢想,既然要商業化就是希望穩賺不賠,或將可能損失降到最低,成本降到最低(這以後會提到跟代工關係有關),故事的創意點很重要,這大家都知道…嘴巴也會講,但是如果這麼簡單我想好萊塢也用不著向日本買版權來拍高概念電影,或者最近的電影都要頂著功夫來包裝中國文化下的產物成為自己的商品。所有東西都是環環相扣但必須層層分析,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動畫或電影作品是可以為生的,除了專業的分工,市場取向的定位…還有太多執行面的問題…絕對不是老師把這些問題丟給學生,只要出一張嘴就可以解決,”號稱”國片的色戒,有多少工作乃至於製片都是外國人投資的,我想如果要確實的打一個市場,有些事情必須坦然面對而不是不好聽的不想承認的話題就避開,拼命舉老舊的例子來維護自己的地位,看不清楚未來要如何踏下下一步?希望真的有貴為相關領域的老師的人可以好好思考,而不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丟一邊,理由歸罪於別人不投資自己的片子,我必須再次強調…講故事很重要這點沒有人不知道,可是怎麼生出一個好故事又豈是那麼簡單,生出一個故事好到有人願意投資成電影,日本的ACG作品醞釀了多久,有多少被考量成可以改編成電影,學生呢?學都不一定學到了就被要求做…作了可能未必能得到專業的指導…甚至有的作品是符合現在主流的卻因為老師不認同而改掉,有多少好劇本是直接被否定而消失…當老師的還能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了不起嗎?我真的不這麼認為,好萊塢擁有專業的分工產業鍊,也所以只要有一本完整的劇本要產生電影是非常快速且公式化的,然而日本本身執行能力遠比台灣好多了,卻也無法達到好萊塢的等級…也所以多方顧慮下把故事讓好萊塢去發揮成電影,我想其中也有很多商業考量的地方,畢竟舊的作品如果重新包裝以後可以重新獲得青睞,周邊的版權帶來的收益也是對兩方都有益吧,相對日本也不用負擔那麼多龐大的製片成本,以及投資要得到相對技術的花費,我想比較聰明的台灣業主也都有想到這點,而且我也知道有公司已經這樣在做轉型不過因為不知道這能不能講所以就不討論下去,這裡提到好萊塢能負擔日本難以負擔的電影預算…那我們回頭看看日本自製的ACG改編電影吧。

=回到日本自製改編電影=

日本的民族性真的很強到令人尊敬的地步,這真的是台灣目前作不到的事情,所以無法站在一樣的立足點來跟人家談競爭,台灣最大的優點就是買電腦硬體便宜加上盜版盛行…一整個就是很棒的代工場,問題是這個優勢已經被大陸取代掉,而且講難聽一點…故事也不見得就好到哪裡去…如果要符合台灣文化又要可以行銷全世界,目前沒什麼明顯的成功例子,多半是政府或民間單位自己打自己廣告,相較之下真的很流汗。

而且台灣目前流於一種惡性循環…什麼樣的惡性循環呢,公司說政府不投資我,政府說我沒錢,公司說台灣人不買單所以把爛東西往國內賣,好東西往國外銷(一堆知名電腦公司阿),買家知道誰會爽,當然更會抵制你的產品,於是惡性循環下…東西比爛…人民沒錢…政府沒錢,相較於開始急速發展經濟的大陸…不要常常講人家品質不好都是黑心,台灣沒好到哪去…之前還有綜藝節目被日本踢管,台灣企業有人被黑吃黑,但是有沒有人想過也有台灣人過去被稱為惡德商人,動畫界就發生過,而且還耍黑道…人凡是不能只聽片面之詞,以前小時候父母老師會這樣教,長大以後又有多少人不是人云亦云,否則環境又怎麼會自己越變越糟糕,有部電影我看了也沒有寫,他叫功夫灌籃…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幫他下筆,這是早期台灣喜劇名導的作品,是的小時候我們可能看過他的片,但現在並沒什麼人願意買他的單,周邊有沒有我不曉得,實際收益有多少我也是不曉得…但是我相信按照比例來講絕對沒有以前好,以前買單的人可能現在不是爸爸媽媽就是阿公,可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要花那樣的錢他們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你知道為什麼他們願意選其他而不選這片嗎…我想這要談也真的很多

回到日本自製改編電影,日本是個很重視品質的國家,平均而言對於專業度自我要求也有,而且他們對於自己國家商品的支持是一種良性循環,好東西國內優先賣或國內限定,其餘在外銷,而於是國民也很願意支持自己國產的任何商品,國家也願意投資,這種東西都是從自我要求開始…而不是先要求別人,但是如果提到電影工業,我想日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工業練不如好萊塢那般紮實,但是他們也有自己努力的方法…特殊化妝一樣是發泡乳膠,他們的電影特效可能也沒辦法用好萊塢的預算來作,但是電腦科技的發達他們也是有在運用,加上他們自家的另外一項特別產品-特攝片的經驗,於是乎不難發現…有需多有別於好萊塢的特效處理方式都有著日本特攝片的味道,有時候我會戲稱日本自家的ACG改編店影像是結合偶像劇要素的精緻特攝片,衣服啦化妝都很忠於原著…找來的演員都又帥又美,當然特效他們也努力了但是我相信有些Know how是好萊塢的壓箱寶…還需要時間去嘗試,舉一個例子關於調光調色,如果用電腦合成過特效的數位片子通常要經過Film out來轉成膠捲,這需要專業的機器,而且根據台北影業的老師說台灣好像是亞洲數一數二的便宜,所以日本也常常拿來台灣Film out,膠捲本身要放映其實也有調光調色的學問,這些東西學校不會有錢買儀器教你,多半你也要有機會才能接觸到,只要是有硬體門檻的東西…很難複製或破解甚至有機會嘗試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