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圖像技術裡面resize通常被翻譯成縮放,所以image resize會被翻譯成縮放圖片,但是昨天同學傳給我看的這個SIGGRAPH2007裡發表的image resize技術介紹影片,讓我覺得之後如果影像處理軟體用到這個技術所作的功能該怎麼翻譯?re字頭有重新的意思size是尺寸,但是不一定是指單純縮放-至少就這個技術而言,他的確不是單純縮放
以往我們使用resize功能去調整圖片的大小時,圖像中所有像素的距離會被均等的增加或減少來達到縮放尺寸的效果,也所以如果裡面有人物就會被拉長或壓扁,但是這個技術就是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案,一個背景單純的風景畫,裡面有人物,縮放的時候卻可以不影響到人物的比例(其實還是有極限,只是調到那種極限縮放也沒啥意義就是了)
先看看影片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看懂或聽懂他在講甚麼了,很神奇吧,如果你不太確定你是不是懂,那小樽就很雞婆的做粗淺的解釋,通常在一般照片裡面,一定會有相似性高面積大的部位例如天空/海/草地/山/牆壁…等,以及相異性比較大的物體,例如風景圖裡面的一棟房子,一個人,一個色彩反差很大但是面積比較小的東西之類的,這個技術就是利用這兩種屬性的極端特質來決定resize的程度,在縮放的時候,相似性高的部位優先處理,直到resize的比例超過一個程度以後相似性低的部份才resize一點點,之後依此類推,也所以當然如果極端的放大或縮小某一邊最後還是會得到奇怪的圖像,但是只要在一般使用狀態下他可以得到很好的resize,我自己是覺得他是屬於影像處理的一種特效,因為其實這跟你原本的圖像可能很多內容都是有出入的,然而卻可以讓他看起來合理,影片一開始他有舉這個技術的基礎原理就類似網頁裡面我們如果有使用表格排版,當我們縮放視窗的時候,瀏覽器會”維持”單字的完整性來推移版面,而空白位置的大小就是填補或讓他壓縮的自由空間,就如同照片裡面的天空或海洋,只要顏色單純在填補或者壓縮的時候可以做出讓你不易查覺的變化,但卻實圖片的尺寸已經變動了,但是你不想被變動的東西也通常是會被聚焦的物體最後才會被處理而且可以依照你的需要維持外觀比例,例如影片最後有提到有些時候因為照片的整體複雜度高不容易判斷被resize的東西是不是不想被變動的主體,於是你可以自己做mask將不想被當作延展的部位框起來(例如人像),你就可以在不便動人物的比例的狀況下resize你的影像,當然看到這裡就更覺得他比較偏向resize影像處理特效,我想以後的影像處理軟體就會多這樣的工具了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