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轉描動畫

因為進行傳統動畫課程,蒐集整理了一些資料,有道是有影片看總比只看文字好吸收,所以整理過的資料上完課就一併整理到Blog,方便往後有朋友學習或做文獻可以參考

轉描機技術-是一種動畫家用來逐格〈frame by frame〉的追蹤真實運動的動畫技術。這種技術最早是把預先拍好的電影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後動畫家將其描繪下來。這個投影儀被稱為轉描機(Rotoscope) 

wiki資料

 

轉描機技術最早由馬克思·弗雷歇爾(Max Fleischer)約在1914年發明。他把這項技術用在了他的系列片”逃出墨水池(Out of the Inkwell)”當中,他的哥哥戴夫·弗雷歇爾 (Dave Fleischer)身穿小丑服扮演了動畫腳本電影中小丑可可的角色。

上文中提到的Out of the Inkwell影片如下,影片本身大約在中間〈4分左右〉…前面是歷史介紹

弗雷歇爾在他後來的卡通中也使用了轉描機的技術,著名的有1930年代早期的三部Betty Boop卡通中的Cab Calloway舞蹈動作以及《格利佛遊記》中格利佛的動畫。

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動畫製作家們很仔細和有效的把轉描技術運用到了他們1937年的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轉描技術也被用在了迪斯尼後來很多具有人類角色的電影中,比如灰姑娘

後來,當迪斯尼動畫變得越來越風格化(例如1961年的電影101斑點狗,轉描技術主要用來學習人物和動物的運動,而不是直接描摹製作電影。 

上文中提到包括從轉描乃至於後來當作參考,迪士尼有許多重複使用這些資源的記錄,可以在下面的影片裡一窺究竟,許多原本可能是轉描而來的素材…一樣的動作成為不同角色的動作

轉描技術被廣泛的運用到了中國的第一部動畫電影1941年的鐵扇公主當中。這部電影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艱難的上映。

Wiki上的歷史搭配小樽去找的影片大概就如上,而課程接下來進行到現代轉描動畫的應用作品,在此舉的是2006年的美國小說改編電影A Scanner Darkly,中文譯名心機掃描

《心機掃描》使用數位攝影機「Panasonic AG-DVX100」拍攝,然後藉由鮑伯·塞比斯頓(Bob Sabiston)發明的影像編輯程式「Rotoshop」賦予影片動畫的面貌。這套軟體利用一種稱為「繪畫式轉描技術」的動畫技巧,將影像卡通化,導演林克雷特早在先前的作品《夢醒人生》(Waking Life)中應用過這項技術,他在2004年一部英國紀錄片裡講述自己會想到要使用轉描技術,其靈感來自於做過「清醒夢」的私人經驗。

wiki資料

在傳統的賽璐璐動畫裡,要應用轉描技術必須逐格描繪,與動畫導演雷夫·巴克西(Ralph Bakshi)的轉描風格有些類似。而電腦製作的轉描動畫則是利用向量圖形作為關鍵格(Keyframes),自動在動畫影格間進行插補動作。塞比斯頓的動畫小組從一開始就負責這條空前的動畫路線,不過起初美術方向並未確立,製片進程不斷延長,最後超過原來預定的發行日期2005年9月,後製經過18個月才完成(原本預計9個月),平均每一分鐘動畫需要350個小時以上的製作時間,一共動用五十多位動畫師。

其它資料請參照Wiki上有詳細記載,繼承以上最早期的轉描動畫歷史,以及20年代以後使用電腦科技所完成的轉描動畫電影,接下來就是要來份影片轉描的軟體教學,在此將以Bauhaus Mirage來進行,近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