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台北影業數位電影製作研討會

承蒙李爺厚愛,在小樽等當兵前這段時間可以旁聽導演課,上周剛好遇到台北影業舉辦的這場研討會,老師就讓我跟去聽囉,再次謝謝老師

這場研討會的全名是-數位電影製作(DATA & HD)& ARRI D-21數位電影攝影機技術研討會,名字有夠長可是沒辦法,看後面這段就知道研討會必定有威力展示或類似贊助廣告(?),這次的研討會有兩個單元都在講解一台高檔的數位攝影機ARRI D-21,不過在前半部都有提到一些技術規格的歷史,其實當作知識來聽還是不錯的,從膠捲(film)到數位時代開始進入電影市場已經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歷史了,雖然數位以解析度的堆高方式來逼近膠卷的真實類比已經發展到相當驚人的程度,但膠卷仍有他不可取代之處,這場研討會的立場蠻中立的,而重點是在於如何能夠在媒體或攝影機混用的狀況下還能在最後維持導演或攝影師能滿意的影音品質

111

台北影業的新址在內湖(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221號),跟之前在東區的舊址比起來真的是豪華到不行,而且View超好,不禁令人好奇到底賺了多少錢〈上課的時候都碼說沒賺錢XD〉,原本研討會開始的時候是中午,但是當時忘記先拍,上面這張是研討會結束(約六點)要離開的時候補拍的所以很暗~請多包涵,下圖是中場整備中,由於研討會期間小樽是專心在聽所以就沒拍演講中的照片

222

一開始兩場主要再介紹ARRI D-21攝影機的規格和”火力”,當然也呼應縮在後期流程上台北影業這裡是完全可以支援,根據小樽二年級的時候到選修後製課的時候的印象,當時老師有說當時的主流格式是2K(大約是HD+的規格…當時HD還沒有平民化),但是最高可以支援到4K(4096),大部分有選用數位影像規格的大概2K就很銷魂了,隔沒多久的現在,已經是可以用6K來處理scan,播放則可以直接撥放到4K(現場看到效果真的很銷魂…言語無法形容的高畫質),現在HD雖然已經蠻普及的…不論是家用攝影機HDV或螢幕,只差媒體價位居高不下還有得等…我就是在講SONY的藍光,應該還要一段時間,但是電影等級的規格就往上再跳一倍,想要做出真正的電影等級影片/特效/動畫…最好是隨便買一台家用電腦在家算一算就可以完成(畢竟在電影院放映跟在家裡用螢幕看是兩回事),如果以後有不懂的老師沒常識還這樣亂灌輸錯誤觀念頭給他八下去,這個領域有他專業的規格和考量-不然好萊屋隨便就給你一台電腦打倒賺甚麼?

創意/劇本/導演/攝影…等都是基本也各自是可以深入的專業,但它們仍然都還是會架構在目前的電影技術上運作,缺一不可,沒看李爺理論學術都很強…新規格也都還是能解釋給學生聽的,而且一直有跟上新的知識,這才是好老師的榜樣!,雖然我對電腦影音格式可能知道的多些,但是更知道這些數位的編碼跟規格一直在更新,跟傳統理論可以一招打天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也是要一直吸收新東西才能理解現在新的技術到哪一種程度,而我們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樣才不會好高騖遠或眼高手低,最後剩下一張嘴,下圖的攝影機就是ARRI D-21,我已經忘記那是多少天價歐元…總之不是個人可以想像的價格,比名車還要貴,李爺正在講解這台機器後面的介面各自可以對應到甚麼儲存媒體…有些新的線的介面專有名詞我也是第一次學到,右邊三位是當天有去的電影所導演組的學生~未來的導演們=V=

333

後半場的研討會主要在參觀台北影業新址,當然還是火力展示,主要是說目前主流規格的所有轉換或沖洗它們都可以做到,下面這台也是超天價的scan機器(正式稱法是Film Recorder),最新型的…台灣只有兩台的樣子,也是ARRI的機器,可以掃到6K的等級(掃35mm的film),另外Film out的機器可以出到4K,胡總說他們現在有可以全程使用4K處理的能力,只是還沒有人敢這樣嘗試(主要是預算跟時間都會很驚人,一分錢一分貨阿)

444

下面這是另外一台scan的機器,現場有講廠牌但是我記不起來…總之都是台灣…甚至亞洲屈指可數的機器,許多亞洲國家或東南亞國家也都是台北影業的客戶

555

科技業有無塵室沒甚麼了不起,電影工業很早就需要這樣的設備了XD,我忘記這間是清潔還是剪片修片(膠捲)的無塵室

666

這是無塵室內部,膠捲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母帶處理更不能馬虎

777

中間還有參觀一些舊片復原的設備以及DEMO效果,以國產電影如果視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舊片的修復現在是國外相當重視的一個領域也積極正在進行,台灣也希望推動不過需要大量經費所以目前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推囉,依技術人員的計算例子來說,假設…假設修一個frame平均要一分鐘(有的frame可能要修很久有的不用修),一部100分鐘(24fps)的電影要花上四個月,也就是說一年只能修復三部電影…你就可以想像這樣的工程有多麼浩大,更不要提中間需要的專業技術和設備了,時間就是金錢朋友~

888

這是在進行調光的放映室以2K的品質即時運作的demo,其中李老師也問了許多技術問題,關於粗剪套片和品質,這個有來有聽沒來就…不贅述了

999

這是調光機的近拍,按鈕不多但是需要一些複合操作,很像小樽之前在玩線性剪輯機一樣,這也是一台天價的專業機器=v=

研討會中當然還有提到許多流程的東西,包括類比進數位掃描以後,會輸出哪些分別用在哪些步驟,中間會有甚麼輸出(例如ED)給後面哪一個步驟進行套片或其他工作,全數位的流程又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按照要輸出的媒體又各自有不同的條光調色系統…等,流程不難懂但是分支很龐大,小樽之前上過一學期的課所以還好聽起來就像規格更新,不過如果要從頭介紹起那是非常浩大的一堆術語解釋不完低,所以這裡只就一些淺顯易懂的記錄分享給大家,如果想要看機器的技術規格小樽有留著,可以來借~或者想看台北影業的書面簡介這裡也有,以上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