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DV解析度

之前上課都會提到一些常見解析度的內容跟比例,隨著時代在進步,正當台灣還停留在720X480(DVD)過度1920X1080(Full HD),數位電視一延再延的現在(好吧聽說是今年2012年年中即將…等著看吧),如今國際電聯研究組(ITU)已經對超高解析度電視(ultra high-definition TV, UHDTV)標準制定完成,雖然距離實際產品和適合片源的供應還有一段時間-美國預計2015年起撥,日本NHK於2005年就已經於愛知博覽會展示過這樣的技術,更多的資訊可以看wiki

UHDV(Ultra High Definition Video)又稱4320p,顧名思義垂直掃描線有4320條,未來一樣支援3D技術(頻寬技術暴增的真驚人),UHD的解析度是7680X4320(16:9約33.2萬畫素),我想一直口述數字規格還不如給各位一張圖比較快,圖片超大-點圖可放大回原尺寸

(image)

話又說回來,大家也可以思考內容產業是否能追得那麼快,以台灣為例…現在學校許多都還是要學生製作720X480的影片,但到Full HD盛行的現在看起來只有慘不忍睹可以形容,更遑論影視或者動畫/遊戲工作者而言,超高解析度相對考驗著素材的解析度=檔案的容量=硬碟的容量=CPU/GPU/RAM的運算量…等等,君不見過渡到1920X1080的時代就讓多少小成本遊戲公司大喊吃不消或關門了,不用十年內即將突破16X的界線…對消費者可能很爽,製造商就準備接招吧0v0(謎之音:別擔心台灣通常追不上的-.-)

【教學】DVD Architect Pro教學Part1

因為當兵中的關係很久沒寫教學了,因為因緣際會的關係下到台藝教了兩堂Sony Vegas教育訓練的課程〈感謝龔先生的安排〉,而應需求也一道講解了使用DVD Architect Pro包裝作品光碟的方法,一方面秉持小樽喜歡分享知識的初衷,加上希望能方便上過課程的朋友們在有問題的時候可以翻閱,因此趕緊來寫篇DVD Architect Pro的簡易教學

(image)

在此教學使用的是DVD Architect Pro 5.0b版本,基本功能與同版本是相同的,若往後教學有提及新版本特有功能會另外註明,有問題也歡迎發問,本篇教學比照Vegas的教學part1-以最簡單單隻影片做DVD選單至輸出為流程做教學,往後有空在做各部進階應用的教學

Step1:開啟工作視窗以後大略配置如下,點一下可以放大圖片

專案預覽區:會將你所要製做的選單結構以樹狀圖的方式呈現,方便你理解及編輯選單的從屬關係和階層

畫面預覽編修區:可以即時呈現出你的修改,以及提供你在畫面上做直覺的視覺編輯工作

內容屬性:區塊內的選項會因你目前所編修的項目而改變,例如你在編輯某一層表單的畫面時就會出現該表單的背景或按鈕屬性等資訊讓你可以自由修改

素材區:有四個模組可以切換,差異性在於素材的內容種類,總共有瀏覽器/主題/按鈕/背景四項如下圖

(image)

除了瀏覽器是讓你從電腦裡面尋找素材以外,其它三個選項顧名思義是提供你內建現成的各種素材,這些素材或佈景主題也可以上網下載

時間軸:允許你編輯匯入專案的視訊或聲音素材作時間標記或者設定簡易的片段範圍做為動態預覽影片

在本教學我們假設目前有一隻單隻完整的電影要做選單的包裝輸出,請點選檔案(File) > 新增(New),會跳出視窗如下

(image)

以本教學的需求是選擇單一影片如上圖,確認資料無誤後按ok

Step2:之後DVD Architect會詢問你該影片的位置,請選擇你的來源影片,基本上Vegas能轉出來的影片格式DVD Architect就可以吃,選好以後你會發現檔案直接被讀到時間軸內了,預覽區也會看到你的影片,而影片結構的部分也會出現該影片的檔名

(image)

Step3:匯入影片完成後,我們通常會為一隻影片因故事進行的進度不同給予章節或故事段落的選項,以便觀賞者日後可以選擇想要看的片段直接做選擇,一方面也可以讓使用者用上/下一個章節來做影片欣賞的跳躍,所以我們來到時間軸的地方

(image)

DVD Architect時間軸的最上方有一個場景/章節的標籤,你可以在這行標籤列上的任何時間點下標籤並給予名字,他會影響你選單上章節的顯示名稱,所以想好各章節的名字是很重要的囉

新增標籤的方式是有兩種,一種是在標籤列上你想要下標籤的位置上點滑鼠右鍵選擇插入場景/章節標記

(image)

接著該時間點就會多出一個標籤並可以輸入名稱,中英文都可以放心輸入,如果要修改其文字只要在該標籤上面雙擊滑鼠兩下即可,以此方法將你影片中的段落通通給予名稱吧

Step4.章節名稱都給予以後,我們要將這些標籤都成為我們選單的選項,來到左上方專案預覽區,點選你的影片該層,按滑鼠右鍵選擇插入章節選擇副目錄如下圖

(image)

接著會跳出詢問畫面確認你的章節數以及選擇頁面的標題,你可以在這裡就替你的選單畫面命名或者事後也是可以修改的,確認後按下ok

(image)

接著剛剛你標記的選單就會出現在結構樹狀圖裡了

(image)

Step5.此時點擊畫面上方的(image) 可以進行預覽,預覽時畫面左方有模擬的DVD撥放器介面可以讓你測試章節的切換或選單的操作如下

(image)

預設的選單畫面通常我們不太滿意,如果要套用別的選單風格,可以在左上方樹狀圖的地方先雙擊章節選擇該層,讓預覽畫面切換到章節選擇頁面,接著到左下角選擇”主題”類素材,挑選想要的主題直接拖曳到預覽區便會自動套用如下圖

(image)

如果你可以接受這些佈景的預設擺置但是希望將底圖換成自己設計的圖片或影片,請到右方屬性區的功能表頁內容畫面,點選”背景媒體”,接著在下方式訓的地方點一下後方的…:Background.jpg處右方的下拉選單點一下選擇”替換”如下

(image)

之後便可選擇你自己想要當選單背景的影片或影像

Step6.到這裡匯入影片和製作基本選單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只要確認無誤按一下上方預覽按鈕右方的(image) 即可開始將包裝好的影片輸出,DVD Architect會詢問您是要先做成檔案存在電腦裡或直接燒錄…等

(image)

接著就是等著熱騰騰的作品出爐囉

本教學的步驟到此告一段落,進階的應用例如如何大幅修改自定主題或者如何處理多段影片合輯…等功能請待下回有空時小樽在補上囉,感謝收看

【筆記】導演課筆記(整合3/19+3/26+4/9)

【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  漢光

【電影演員】L’acteur de cinéma  江蘇教育出版社

當導演不會指導演員就死一半了

不要演給演員看

動畫中的表演也多是寫實主義(默劇or誇張or早期迪士尼式的誇張動畫風格不屬之)

演員的武器-表情 肢體 (gesture)手勢 聲音 姿勢(posture ex.走路外八是身體的姿勢-可以型成一種->) track mark(標籤/商標動作)

卓別林 身體語言表現次文本

非語言->內心 透過外在來深入內心 透過外在行為的呈現可以傳達內心

以手臂的動做為例 往外開放可能代表熱情or侵略性 手臂內手可能代表不友善

規定情境內做出來的表演要是自然的(發自內心的)才能令人覺得可信 進而入戲

動作通常來自於背後的原因(動機)->也就是心理動機

sense memory(感官記憶-冷、熱、痛…) emotion memory(情緒記憶-喜、怒、哀、樂…)

好萊塢默片->寫實主義(or自然主義)-有節制的動作與表演模式

早期電影演員多鬧劇出身,舞台劇演員地位較高,20世紀後演員開始邁向專業化(明星的出現)

性吸引力型成好萊塢演員的特質,而出現所謂”本色演員”character typecasting,例如約翰偉恩=西部片甚至曾經等於美國(因為西部精神=美國精神),但是他只能演他自己,無法扮演其它角色

character acter”性格演員”與本色演員恰好相反,可以詮釋多樣化不同的角色 Read more »

【筆記】導演課3/12

以下為小樽課堂筆記的整理,因為是一邊聽一邊記所以未必具有系統性,配合老師講解會比較完整,寫下來是一方面給自己以後複習用為主,分享在部落格上是因為如果有人想看看也ok~,分享知識經驗,不過這些因為是學來的不是我發明的所以如果有專業問題我也就不好回答嚕,想學的最好還是自己去拜師學!

—筆記分隔線— Read more »

【記錄】台北影業數位電影製作研討會

承蒙李爺厚愛,在小樽等當兵前這段時間可以旁聽導演課,上周剛好遇到台北影業舉辦的這場研討會,老師就讓我跟去聽囉,再次謝謝老師

這場研討會的全名是-數位電影製作(DATA & HD)& ARRI D-21數位電影攝影機技術研討會,名字有夠長可是沒辦法,看後面這段就知道研討會必定有威力展示或類似贊助廣告(?),這次的研討會有兩個單元都在講解一台高檔的數位攝影機ARRI D-21,不過在前半部都有提到一些技術規格的歷史,其實當作知識來聽還是不錯的,從膠捲(film)到數位時代開始進入電影市場已經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歷史了,雖然數位以解析度的堆高方式來逼近膠卷的真實類比已經發展到相當驚人的程度,但膠卷仍有他不可取代之處,這場研討會的立場蠻中立的,而重點是在於如何能夠在媒體或攝影機混用的狀況下還能在最後維持導演或攝影師能滿意的影音品質

(image)

台北影業的新址在內湖(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221號),跟之前在東區的舊址比起來真的是豪華到不行,而且View超好,不禁令人好奇到底賺了多少錢〈上課的時候都碼說沒賺錢XD〉,原本研討會開始的時候是中午,但是當時忘記先拍,上面這張是研討會結束(約六點)要離開的時候補拍的所以很暗~請多包涵,下圖是中場整備中,由於研討會期間小樽是專心在聽所以就沒拍演講中的照片

(image)

一開始兩場主要再介紹ARRI D-21攝影機的規格和”火力”,當然也呼應縮在後期流程上台北影業這裡是完全可以支援,根據小樽二年級的時候到選修後製課的時候的印象,當時老師有說當時的主流格式是2K(大約是HD+的規格…當時HD還沒有平民化),但是最高可以支援到4K(4096),大部分有選用數位影像規格的大概2K就很銷魂了,隔沒多久的現在,已經是可以用6K來處理scan,播放則可以直接撥放到4K(現場看到效果真的很銷魂…言語無法形容的高畫質),現在HD雖然已經蠻普及的…不論是家用攝影機HDV或螢幕,只差媒體價位居高不下還有得等…我就是在講SONY的藍光,應該還要一段時間,但是電影等級的規格就往上再跳一倍,想要做出真正的電影等級影片/特效/動畫…最好是隨便買一台家用電腦在家算一算就可以完成(畢竟在電影院放映跟在家裡用螢幕看是兩回事),如果以後有不懂的老師沒常識還這樣亂灌輸錯誤觀念頭給他八下去,這個領域有他專業的規格和考量-不然好萊屋隨便就給你一台電腦打倒賺甚麼?

創意/劇本/導演/攝影…等都是基本也各自是可以深入的專業,但它們仍然都還是會架構在目前的電影技術上運作,缺一不可,沒看李爺理論學術都很強…新規格也都還是能解釋給學生聽的,而且一直有跟上新的知識,這才是好老師的榜樣!,雖然我對電腦影音格式可能知道的多些,但是更知道這些數位的編碼跟規格一直在更新,跟傳統理論可以一招打天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也是要一直吸收新東西才能理解現在新的技術到哪一種程度,而我們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樣才不會好高騖遠或眼高手低,最後剩下一張嘴,下圖的攝影機就是ARRI D-21,我已經忘記那是多少天價歐元…總之不是個人可以想像的價格,比名車還要貴,李爺正在講解這台機器後面的介面各自可以對應到甚麼儲存媒體…有些新的線的介面專有名詞我也是第一次學到,右邊三位是當天有去的電影所導演組的學生~未來的導演們=V=

(image)

後半場的研討會主要在參觀台北影業新址,當然還是火力展示,主要是說目前主流規格的所有轉換或沖洗它們都可以做到,下面這台也是超天價的scan機器(正式稱法是Film Recorder),最新型的…台灣只有兩台的樣子,也是ARRI的機器,可以掃到6K的等級(掃35mm的film),另外Film out的機器可以出到4K,胡總說他們現在有可以全程使用4K處理的能力,只是還沒有人敢這樣嘗試(主要是預算跟時間都會很驚人,一分錢一分貨阿)

(image)

下面這是另外一台scan的機器,現場有講廠牌但是我記不起來…總之都是台灣…甚至亞洲屈指可數的機器,許多亞洲國家或東南亞國家也都是台北影業的客戶

(image)

科技業有無塵室沒甚麼了不起,電影工業很早就需要這樣的設備了XD,我忘記這間是清潔還是剪片修片(膠捲)的無塵室

(image)

這是無塵室內部,膠捲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母帶處理更不能馬虎

(image)

中間還有參觀一些舊片復原的設備以及DEMO效果,以國產電影如果視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舊片的修復現在是國外相當重視的一個領域也積極正在進行,台灣也希望推動不過需要大量經費所以目前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推囉,依技術人員的計算例子來說,假設…假設修一個frame平均要一分鐘(有的frame可能要修很久有的不用修),一部100分鐘(24fps)的電影要花上四個月,也就是說一年只能修復三部電影…你就可以想像這樣的工程有多麼浩大,更不要提中間需要的專業技術和設備了,時間就是金錢朋友~

(image)

這是在進行調光的放映室以2K的品質即時運作的demo,其中李老師也問了許多技術問題,關於粗剪套片和品質,這個有來有聽沒來就…不贅述了

(image)

這是調光機的近拍,按鈕不多但是需要一些複合操作,很像小樽之前在玩線性剪輯機一樣,這也是一台天價的專業機器=v=

研討會中當然還有提到許多流程的東西,包括類比進數位掃描以後,會輸出哪些分別用在哪些步驟,中間會有甚麼輸出(例如ED)給後面哪一個步驟進行套片或其他工作,全數位的流程又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按照要輸出的媒體又各自有不同的條光調色系統…等,流程不難懂但是分支很龐大,小樽之前上過一學期的課所以還好聽起來就像規格更新,不過如果要從頭介紹起那是非常浩大的一堆術語解釋不完低,所以這裡只就一些淺顯易懂的記錄分享給大家,如果想要看機器的技術規格小樽有留著,可以來借~或者想看台北影業的書面簡介這裡也有,以上分享給大家

【教學】SONY VEGAS Pro 8 – 常用進階效果選(上)

承蒙大家厚愛,之前寫的那篇超簡易入門[教學]SONY VEGAS Pro 8 (1) – 簡介&如何剪影片,讓許多認識及不認識的朋友們參與了我的教學問與答,不過因為事情實在是很多…一直要寫第二篇都還沒寫下去,趁著開學會更忙之前,趕快來履行一下承諾,原先的第二篇教學設定並沒有很明確是從哪裡開始,不過因為有大家的發問讓我有了一點靈感,這篇教學將先針對下列幾個重點分開做步驟說明,這些都是常常被問到,或者常常會使用到的進階效果,但小樽還是要提醒…Vegas好用效能高但是他定位就是剪輯軟體,所以有些特殊效果~建議用後製特效軟體處理的我也會提醒

這篇教學會提出以下幾個功能的作法

〈一〉剪輯編輯效果的細節功能 – 如何取消自動淡入淡出及全選指定區塊

〈二〉擷取設定的常見問題 – 例如分段設定或者格式選擇問題

〈三〉匯入圖片常見問題

〈四〉影片的基本屬性編輯 – 包括位移縮放及其應用

〈五〉特效及轉場使用的基礎 – 包括幾個常用的特效

〈六〉常用媒體產生器 – 文字/片頭…等

〈七〉輸出render注意事項

因為礙於版面整體性和閱讀速度…圖片使用會盡量精簡,如果有看不懂的在發問吧^^

Read more »

[教學]SONY VEGAS Pro 8 (1) – 簡介&如何剪影片

我與Sony Vegas的蟹逅是在Sony Vegas 5的時候,在那之前,自己的影片剪輯是用Premiere…當時還在詬病改成Pro版介面改的…效能還更…,結果花了不到10分鐘了解了Vegas使用法以後,Premiere就被我封入永久冰箱了,如果有人來問Premiere我會直接教Vegas,目前大概九成被我推薦過Vegas的朋友之後也都改用Vegas了

(image)

        到今天Vegas已經出到Pro8,而且因為它的便利性及高效能讓他的知名度已經不輸Premiere…即使今日Premiere已經出到CS3

        Vegas的特點有幾個,首先剪輯這個基本功能被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即使你沒有剪輯軟體使用經驗只要看人家操作一次就會了,另外他在擷取的時候對Sony的機器或格式是全面支援(自家牌子的東西咩),而且可以使用各種不同裝置立即擷取影像或影片來源

 (image)

        如果你是使用DV或HDV作擷取,他會很聰明的幫你分好Clip,這些Clip是按照你在拍攝的時候的Cut來切割…所謂的一個Cut就是從你每一次按下攝影鈕到按下停止這一段攝影,他會按照順序幫你分割成單一檔案,如果用過Ulead的繪聲繪影之類的軟體也有一樣的功能,但是Premiere預設就是從頭到尾把你擷取成一個檔案要在自己手動切割要的部分跟不要的部分

         另外Vegas提供的FX(特效)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豐富,無論你是想要實用性的或者趣味性的,目前我接觸過的剪輯軟體裡面他是數一數二的等級,不論你只是要剪剪出遊/教學/結婚或甚麼節慶典禮的影片,或者你是在作作品,他的調色調光以及去背(Key)的功能甚至一般的後製軟體都不一定有如此多的細節,舉例來說調色域可以針對高光/一般/暗部做設定,而且還可以設時間Key,讓你的特效是可以隨時間軸變化的,所以網路上也很容易搜尋到各種有創意的應用法,Vegas的特效功能使用類似後至軟體節點的概念可以堆疊處理,也可以隨時拿掉一段效果或者暫停預覽,非常的強悍,最重要的是他不用像Premiere一樣一定要按下Enter預算暫存到硬碟裡才能看,許多效果只要你電腦等級夠好是可以接近1:1預覽,軟體效能非常之好

(image)

而轉場特效也絕對是多到令你目不暇給,不過在此小樽還是要提醒,轉場特效通常是比較沒有內容的影片的時候才會大量使用,因為沒有內容所以需要用視覺效果來作加分,但是如果你的影片是帶有意涵,或者有話要說,切勿濫用轉場效果,否則會大大的扣分,也令人覺得影片浮濫而無趣,Vegas提供的轉場效果絕對夠你用到翻,不輸Ulead的套裝軟體,而且預覽效果也非常人性化,你只要選了分類用滑鼠移過去就會有預覽畫面給你看

(image)

其他的特異功能就往後教學會慢慢提到,且Vegas對聲音處理也是不含糊,支援5.1聲道編輯,對於影像格式的支援度也是早就支援HD規格,但是唯一比較遺憾的地方是,他並不支援連續圖檔的”輸出”(輸入是絕對沒問題)【修正】Vegas輸出連續圖檔

好~其他就不再贅述…在第一篇教學裡…要講的就是!怎麼用Vegas剪影片…這個過程簡單但不行

首先請到”Project Media”(專案媒體)的地方將你的素材開進來或擷取近來,如何擷取之後會講,這裡先已有影音素材的狀態下,按下”匯入媒體”如下圖的位置,來選擇我們要剪輯的影片或匯入的聲音

(image)

開啟以後影片會出現在上圖右方的白色空間,你有多少素材都會被放置在這裡,擷取的影片或聲音也是,這個分類就是專門管理或處理素材的,其他進階功能之後在提,先隨便抓一個影音檔進來,然後把他拖到下面的時間軸上如下圖

(image)

附帶一提,如果你是要讀入連續圖檔,請確定圖檔的編號是連續的…例如P001~P999,按下匯入以後再匯入畫面底下,然後選第一張圖,接著在最底下”開啟靜止影像序列”的地方打個勾就好,而其右方可以設定要讀的連續圖檔的範圍(最後一張的編號)

(image)

好,現在我們時間軸上已經有我們要的素材了,接著你可以點一下時間軸裡任何一個地方,確定滑鼠現在可以控制時間軸,然後請滾動你的滑鼠中鍵,是的,滑鼠中鍵在時間軸上的作用就是類似zoom,你可以放大或縮小時間單位

再來請找一下你要剪輯的點,找到以後點一下那個位置,確定播放軸在你要的剪輯點上以後,按下s,好了…你已經剪斷這支影片了

(image)

然後你可以把剪好的段落,移動到任何你想銜接的地方,這就是非線性剪輯的好處,另外Vegas還有一個超方便的能力,請試著把兩段影片拖曳重疊,你會發現變成像下面這樣

(image)

好~請把撥放軸放到交界區看,是的,他自動幫你做了淡入淡出的轉場,而重疊區中間那塊上面標記的數字就是重疊的時間,你可自由的用拖拉的方式來決定淡入淡出這個轉場的持續時間

(image)

就剪輯的功能來說,看到這裡你已經可以自由自在的使用Vegas來對你的影片做基本剪輯了,而且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淡入淡出自動的預設效果,最後,如果你要輸出影片,請到檔案(File)->建構(Render As…)

(image)

之後他會詢問你要儲存的格式,選好以後按下確定就開始輸出囉 ~

ok,最基礎的匯入剪輯輸出流程就這麼簡單,之後的教學會開始針對每一種進階功能分開來做講解

系列文章

[教學]SONY VEGAS Pro 8 (1) – 簡介&如何剪影片

【教學】SONY VEGAS Pro 8 – 常用進階效果選(上)

【教學】SONY VEGAS Pro 8 – 常用進階效果選(下)

【修正】Vegas輸出連續圖檔

[舊筆記]電影後製課筆記

這是我研二選修電影所的視覺效果與影像處理〈Visual Effects and Image Manipulation〉課程時隨手筆記記錄的東西,有一些現場老師講解的東西可能要有機會遇到才會想到,該課程是在台北影業上課,直接在專業的電影後製公司來了解所有後製的專業技能,因為興趣的關係所以我選修了這堂課,也學到了很多,也更深入了瞭解電影背後的專業,以前知道的多半是每個人去找書上網也看得到的皮毛,但是更有很多東西你不到專業的地方是一輩子也不會知道的,以下主要是我把筆記的東西打字上來,但是基本上可能沒甚麼邏輯因為是隨手筆記,看得懂的就看得懂,看不懂的也可以到論壇發問囉,可憐的論壇好少人用〈淚〉,另外因為是上課邊聽邊記錄的如果有寫錯也請不吝惜訂正 01.DV壓縮比普通約為1:5,Digital BetaCam約1:2,BetaCam約1:3 02.目前〈應該說至少上課當時〉數位化後最高畫質為4K〈1K=1024Pixel〉 03.16mm的Film一呎約4元〈當時〉 04.16mm一呎=40frames〈半呎一個Key Code〉,35mm一呎=16frames 05.原片->彩正->彩底->Copy〈放映用〉,用原片過帶畫質最好,用Copy過帶就會看到HBO跟XX國片台的畫質差=.=〈因為許多國片港片都用拷貝過帶〉 06.Time Code〈Vedio〉->EDL剪輯表 Key Code〈film〉->Cut list 07.16mm字幕片一分約4000,雷射燒字幕一片約一二十萬,台灣〈當時〉沒有16mm的,電影院通常使用雷射燒字幕後做copy〈成本較低〉 08.呎都是指英呎,英呎除以2.5=公尺 09.35mm的film1分鐘〈60秒〉=90呎,因為1.5呎=24frames=1秒〈電影撥放的fps是24〉 10.轉film通常最好至少有2K〈2048X1108〉〈1:1.71〉,電影放映比有1:2.35及1:1.85 11.廣告/MTV後製流程35mm/16mm film DBCT HD->沖洗〈達文西2K Plus調色〉->Telecine〈過帶〉->DBCT/T/C Tape->Off line〈BCT〉粗剪->On line〈DBCT〉套剪->上Super〈+錄音〉->播出帶 12.HD方式:HD Shooting->HD Down covert Betacam〈on/off line〉->Davanci 2K Plus color creation〈調色〉->Effect 2D/3D/Subtitle->HD Master〈可播放用,數位播放〉->Scanner out to Negative〈轉底片〉->Process〈沖洗〉->Color creation for film->feature print 13.光學聲帶2公尺約20分鐘=1本約=24呎 14.off line粗剪〈Avid media composer〉->EDL剪接表->special EFX/2D/3D特效<->on line編輯 Avid DS Miue->Disk recoder〈DVS Pronto2K〉->數位編碼加密〈DSR Agle/Digital film encoder〉/Color Correction調光〈感光12度最好粒子小〉->film recording->印片 15.Film方式:Negative拍->Process沖洗->Telecin底片過帶off line粗剪〈用Betacam〉->Avidoff line->EDL〈Cut Negative〉->Scanner in DATA or HD->Davanci 2K Plus color creation->Effect〈2D/3D…〉->Scanner out to Negative->Process->Color creation for film->Feature Print 16.超16mm〈少單邊齒孔〉放大35mm,好處機動性好,但是技巧也要好〈考驗曝光和沖印技術〉,轉35mm會有粒子,超16mm放大通常用在MV或劇情片有需要放大時 17.16mm的比例為4:3,S16mm為16:9,所以可以放大〈Blow up to 35mm〉到35mm 18.film scanner一格2K〈2048X1536 – 10Bit〉/1秒 19.TC=Tele Cing 20.聲音每秒約23.9〈影片24〉frames會有誤差所以必須調整 21.一個frame兩個Filde,A1A2 B1B2Bc,C1C2 D2D3D4

關於HD規格的相關知識

 [ HDTV的起源 ]         隨著時代的進步(好老套-.-),我們舊有的電視系統也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視覺,就如一出生就玩過3D遊戲以後,2D已經不能滿足大部分的小朋友(不要離題!),不同於以往的NTSC和PAL系統的全新下一代電視系統HDTV的時代已經悄悄到來,雖然台灣老是喊的速度比跟近的速度還快,永遠就是追不上…但是相信年輕人還是會自己追求這種影響視覺於樂的高(or新)規格,所以更不能不知道關於HD相關的知識         HDTV全名實在有夠簡單…就是High-Definition TV(高畫質電視…夠白了吧),HDTV是採用1080條有效掃描線,是目前現有廣播電視系統的2倍(NTSC系統為480條,PAL和SECAM系統為576條),也因此畫面更為清晰,即使在40吋以上的大螢幕或投影來看都能不失真(當然投影還是要看流明度跟投影距離)。而以人類的視覺角度來說,16:9的比例延伸了左右可視角,能讓觀看更沉浸在畫面中,而以拍攝的角度來說,適當運用左右可視角會讓畫面更吸引人,這都是有學理根據的唷。        HDTV的研究最早始於1960年日本的NHK Science and Techn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簡稱NHK STRL)。目的是為了為加強畫面的真實性,起初開發重點在於觀賞角度與aspect ratio,之後逐漸延伸發展至螢幕尺寸、掃描線數、以及觀賞者與螢幕應保持的標準距離等…研。NHK STRL於1984年設立了MUSE系統,這是依據其研究所發展出來一種類比式HDTV系統。 [ 規格的整合和統一 ]         我們知道傳統的電視系統有NTSC以及PAL和SECAM三種,不同的掃描線數,造成不同的解析度跟FPS(每秒張數),但是這樣一來不同地區的廣播電視錄製就必須使用不同的規格,而當影片要外銷或者拿到其他不同系統區域播放的時候就還要去解決轉檔的問題(雖然現在有電腦可以轉很方便,但是如果規格統一不就沒事了),為了避免基於這種現象產生的不良後遺症在次上演,所以建議當時的 CCIR(Comité Consultatif International Radiophonique),也就是現在的ITU-R(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應該為HDTV訂定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規格。  雖然專業級廣播設備的HDTV格式標準已經於1990年建立,但是對於諸如掃描線數…等問題未能達成共識,但最後也終於在2000年時達到共識(其間歷經了4個規格版本的變更)。         而隨著1982年NHK STRL開始發展廣播設備數位化概念,加上1980年後期,數位化的廣播資料壓縮以及校正…等基本技術已發展成熟,HDTV技術隨之發展數位化,今日HDTV技術也是全部採用數位化方式,其目前主要的HDTV廣播系統有三:包含日本所成立的ISDB(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Broadcasting)格式、歐洲的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格式、以及美國的 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格式,此三種格式皆採用電視台製播標準所訂定的掃描線數。   —分隔線—————————————————- 講這麼多,其實就是…我想買HD攝影機阿阿阿!(翻滾),可是我沒有錢Q_Q(搥牆)…關於HDV就接下來解說 —分隔線—————————————————- [ HDV ]         HDV格式是由Canon、Sharp、Sony以及JVC等四家(吸血…)公司,於2003年9月30日所正式對外共同發表。HDV的概念主要是讓家庭用數位攝影機也可以擁有高畫質,並讓HD高畫質影像可以紀錄在現有的DV帶中,其攝影長度和主要攝影的機制與原本DV標準皆相同。HDV使用MPEG2壓縮格式,可提供有效壓縮並同時保留高品質的HD影像,所以即使使用目前的DV標準,也同樣可以錄製HD影像。但是使用MPEG2的編碼壓縮方式,比起原本DV標準壓縮下的影像資料流失的風險來的大,為了避免壓縮時所產生的訊號流失,HDV格式額外被設計含有更正編碼錯誤的功能,此外,原先DV的修正方式是在磁軌中修正,HDV則改成在multiple tracks間修正,除了使編碼錯誤修正能力大幅提昇外,因磁粉脫落而導致資訊流失的現象也得到了補強。在聲音壓縮部分則以MPEG-1 Audio Layer II作為聲音壓縮的紀錄格式,聲音品質可以媲美CD音軌。          目前的HDV規格有兩種,一種是720p循序掃描的訊號格式,採用720p的循序掃描方式,垂直掃描1280個畫素(1280X720)。另外一個系統1080i交錯掃描,則是採用1080點有效掃描,1440個垂直畫素(1440X1080)。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1080i不是1920X1080(Full HD)的解析度,其實這是記錄方式的不同,雖然HDV1080的”紀錄”有效像素是1440X1080,但是播放或擷取至電腦的時候是”還原”成1920X1080,為什麼呢,請看下面的換算解釋: 一開始我們來看看,ccd(cmos)原始像素960X1080 此時像素(pixel)寬高比為2:1 經過pixel offset tech.技術,橫向像素放大1.5倍所以變成 (960*1.5)X1080=1440X1080此時pixel寬高比(2/1.5):1=1.3333:1,這是記錄到磁帶時的影像比例跟像素 最後擷取或撥放時,回復像素寬高比為1:1所以(1440*1.33333)X1080=1920X1080 此時像素(pixel)寬高比1:1         好!有的人可能看得懂有的人可能看不懂,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於高畫質非常的幢景,可是你可能跟我一樣沒有錢,或者沒有勇氣敗下去,或不知道是不是時候,其實可以由幾個地方來自由判斷,首先如果你是居住在台灣,很抱歉HDTV要普及可能要等上一陣子,而使用一般電視來播放HDV的影片就像殺雞用牛刀整個浪費掉了,如果你是要在家欣賞HDV拍攝出來的影片,那你必須先擁有一台HD解析度的播放器材,可能是HDTV,液晶螢幕或者投影機…只要你有錢應該不是問題(像我就沒有…電腦液晶螢幕要上1920X1080也要到24吋+),再來就是你如果想要後製剪輯HDV的影片,嘿嘿嘿…你的電腦不能太普通,上至CPU/RAM/主機板頻寬/硬碟速度,下至顯示卡以至於你所使用的剪輯或後製軟體,絕對不是一般一萬多兩萬多的主機想輕鬆剪就可以輕鬆剪的,前者影響你運算的速度,後者影響你顯示的速度(顯示卡要播的順HD的就已經不能太差)跟格式相容性(並不是所有影片處理軟體都已經支援到HD),而且對於想製作影片的人來說,我想影片的魅力還是來自內容,高畫質只是輔助包裝,如果有了包裝結果只有你家可以看也是挺遺憾,就算有電腦可以看的到接近解析度的品質,畢竟也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這樣的電腦,像現在主流20吋~22吋液晶也只能到1680,要24吋以上才有到1920的解析度,為此你可能必須被迫向下壓並轉檔,那何必當初用HDV搞自己呢?         說到轉檔,HDV雖然可以運用上述的機制得到播放1920X1080解析度的影像,但跟動輒兩三百萬的Full HD比起來還是有他的差異在,除了鏡頭(家用機通常鏡頭比較小,替換空間也比較有限)以外,Full HD擁有的是1920X1080的原生像素,而且如果已經要求到要拍電影或者暗部明部層次要無限大的,恐怕除了Film(膠卷)拍攝以外你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也因此在這裡順帶一提,膠卷拍攝的機器不但貴,移動等都比數位的HD還要麻煩,所以在好萊屋如果有一些必須時拍的危險鏡頭,例如從高樓大廈墜下,或者車內炸彈爆炸的鏡頭,就有可能使用HD(當然是Full HD)攝影機,然後用纜線直接將數位訊號儲存到磁碟陣列裡的方式,讓攝影機去摔去詐,反正到攝影機爆銷前1/24秒(或更短)的畫面都會完整的拍到硬碟裡去,如果是把film攝影機這樣丟下去,膠卷也一起毀了就白拍了,這是順帶一提國外在拍攝特殊需求鏡頭的時候有可能是以這種方是用到HD,但絕大部分都還是使用35mm的film來拍攝,畢竟原始素材細節越多要後製的可能性更大,畢竟還是那一句…garbage in,garbage out! 以下是傳統DV跟HDV(1080及720P)比較圖供參考

(image)  

校園夜景

這是從北藝的圖書館後方停車場拍到的台北夜景,基本上來說雖然天天看已經習慣了,不過下過雨後的晚上來看可以獲得神奇的能量(誤),北藝真是個美麗的校園阿,環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很高興我當初選了這裡,不然台北都市真的不是人住的(對我來說)orz,還好學校是一個我可以好好呼吸的地方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