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導演課5/14

這週的課程除了下述的筆記以外是以【導演功課】該書為主軸來分篇做討論,而如同上一篇所提到討論的部分快速且牽扯複雜不太適合隨手筆記所以下面就不紀錄這個部分,僅記載上課老師提過的一些重點或小樽聽到覺得值得筆記的部分

===筆記開始===

觀眾的真實感可能來自第一和第三人稱(大多是第三人稱) ex.色戒開場的Master shot用第三人稱來提供場域的真實感

紀錄片最想做到的就是劇情片的”樣子”

讓觀眾可以掌控是表達親和力的一種做法

Follow Character是一種camera-base(movement->場面調度<–>蒙太奇=shot based)的做法

廣告和MV裡切碎的畫面並不是蒙太奇

寫實主義和大量使用long take並不是只有藝術片如此,古典時期很多人這樣使用ex.好萊塢的約翰福特…等人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long take

1980後近代好萊塢因為steadicam的發明才開始有書(導演功課)上的說法

Camera-base->1.放在哪裡2.動不動3.動的話-軌道or手持(以上2.3.都會影響到燈光的配置)

導演通常要指引觀眾看東西,並且必須含蓄且清楚

攝影機移動的動機可能是1.導演有要強調什麼2.角色的行為導致

法國新浪潮 (la Nouvelle Vague)的Les Cousins(表兄弟) -夏布洛-(像)>西區考克 但不完全一樣

導演是用鏡頭(結構以後=subtext)講故事

分場->分鏡

劇情片是在”再現”=representation[用片段(=分鏡)組合]

衝突是Drama的第一要點

What’s next永遠是觀眾最想知道的事情,但是講得太清楚觀眾會睡著

庫勒雪夫效應

寫實主義的電影部可能以把演員當傀儡的方法使用(西區考克)

藝術電影因具有曖昧的特質不容易令人入戲

“左岸派”電影集團通常被視為”新浪潮”的一個分支-廣島之戀-觀眾看不懂-曖昧,沒有結構可以遵循

不合邏輯,藝術型態,觀眾看不懂-Chinatown(唐人街)

delay B=C

滿足觀眾的幾種方法 1.符合觀眾期待2.延遲delasy 3.意外 4…..(以下自己查)

大假說 小假說 結論(偶爾要誤導觀眾…不能都被猜到)

Endding收尾-解決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電影裡的對白->不得不講的->無法用影像交代的(p.94)

情緒滿到一個程度才有台詞,對白不交代劇情,不必要就拿掉

KISS原則(p.96)

前三分鐘要能鉤住觀眾

希臘時期的Drama都是悲劇收場

Casting-在國外是一項專業,有Casting Director

年齡 職業 面貌 性格…

演員看起來漂亮不一定拍起來漂亮…要有photogenic (上相)Chrarisma

一部片能不能賣一部份靠演員名單(Production Value)

大部分的電影混合部分有名氣和沒名氣的演員的考量

Apocalypse Now(現代啟示錄)

1.外貌合適2.演員帶給角色的present是什麼是什麼3.演員是否帶來好的拍片環境

策略1.拖網式的篩選2.已經很清楚要像誰一樣的演員-直接找 Casting可縮小規模,減少支出,有焦點

                                                                                                           拆解劇本->角色->Casting Character

Type Casting:找本色演員